|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赞皇丝弦(戏曲文化)

赞皇丝弦(戏曲文化)

关键词:赞皇丝弦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赞皇丝弦剧团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zanhuang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7767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摘要:丝弦是河北省特有的一个古老地方剧种,尤以石家庄地区流传最为广泛。赞皇丝弦作为它的一个分支,广受山村百姓的喜爱,2009年入选河北省非遗名录。赞皇县丝弦剧团,几乎每年在农村的演出都在500场以上,被广大群众亲切地称为“庄户剧团”。就是这个庄户剧团,将赞皇丝弦这个古老的剧种一代代传承下来,使它在山乡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丝弦唱腔由元明时的“弦索腔”演变而来。据考证,明末清初时,丝弦戏已流行于石家庄地区。另据记载,乾隆年间,丝弦戏曾进宫为皇帝演出。此后的几百年间,丝弦盛演不衰,以石家庄为中心,在北起山东浑城,山西繁峙、灵丘地区,南达河北邢台、沙河、广宗县境,东到河北献县、高阳、保定一带,西至山西和顺、昔阳、平定等地的范围内广为流传。以方位可分为东、西、南、北、中五路,流行于石家庄地区的丝弦被称为“中路丝弦”。中路丝弦以“获鹿红”王振全、“平山红”封广亭、“正定红”刘魁显、“赵州红”何凤祥这“太行四红”最为著名。

     民国时期的赞皇县志记载,当时赞皇共有丝弦戏班26家,其中以著名司鼓老艺人王喜文的私人戏班最为著名,俗称王喜文剧团。1953年,王喜文向赞皇县人民政府申请,要求归县领导,经县政府研究决定,定名为“赞皇县群众丝弦剧团”,后改名为“赞皇县丝弦剧团”。此时剧团行当齐全,阵容整齐,主演便是丝弦老艺人、“平山红”封广亭和老调艺人刘长山。

     据赞皇县文化馆非遗中心主任张庆全介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赞皇县丝弦剧团加工、整理、移植了《封神演义》、《半把剪刀》、《将相和》、《空印盒》、《白罗衫》等20多个传统剧目,新编、改编了《迎春花》、《朝阳沟》、《江姐》、《红嫂》等现代戏,打破了丝弦剧种不宜演现代戏的保守观念。其中,大型现代戏《迎春花》还参加了石家庄专区的现代戏汇演,荣获石家庄专区汇演集体演出奖。剧团以传统戏、新编历史戏、现代戏相结合的方法赢得了广大观众的欢迎。而演出剧目丰富多彩、演出质量的日益提高,使剧团的经济收入逐年增加,服装、道具、灯光、布景焕然一新,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

     这一时期,封广亭的演唱风格也日臻成熟,形成了高亢雄浑、委婉悠长的艺术特点,为赞皇丝弦奠定了艺术唱腔、唱法和演出的基础,形成了石家庄丝弦的一个特殊流派。

    1976年,因十年浩劫被迫停演的赞皇县丝弦剧团重整旗鼓,加工整理了传统连台本戏《呼家传》、移植改编了《五女兴唐传》,并加工整理了传统戏《忠魂长恨》,参加了石家庄地区、石家庄市、邢台地区联合举办的丝弦剧种观摩演出,受到了各方一致好评。特别是丝弦唱腔、唱法的继承和改革方面,吕国增、景荫楼协力合作创造的具有特色的丝弦唱腔,引起丝弦界和戏曲音乐专家的重视。在他们唱腔风格的影响下,赞皇县丝弦剧团逐步具有了自己的演唱特点,为进一步振兴赞皇丝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8年,赞皇县丝弦剧团创作了以尊师重教为主题的大型历史故事剧《闹书院》,首场演出便获得成功。第二年,该剧代表石家庄地区参加了河北省第二届戏剧节的演出比赛,荣获二等奖和两个演员一等奖、三个演员三等奖,同时获得导演二等奖和唱腔设计二等奖。1990年8月,赞皇县丝弦剧团携《闹书院》先后在首都吉祥戏院、工人俱乐部、中南海、国防科工委礼堂成功演出六场。“当时的演出场场爆满,就连过道里都挤满了人。”张庆全说,名不见经传的小剧团,新编的历史剧,加上极其质朴、感人的表演和浓郁的山野风情,深深打动了北京的观众,“那感觉就好像吃惯了山珍海味的城市人忽然喝了碗清香可口的棒渣粥,舒服极了。”从北京载誉归来,《闹书院》的演出欲罢不能。1996年,《闹书院》在石家庄市霞光大戏院举行了超千场汇报演出,此剧也成为赞皇县丝弦剧团的永久保留剧目。

    1992年,赞皇县丝弦剧团又排演了新编历史剧《皇粮出京》,获河北省第三届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及编剧、导演、作曲、舞美、主演等七个单项一等奖,并获得河北省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和省“文艺振兴奖”。

    2005年7月,赞皇县共产党员时占经为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主动放弃省城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毅然回到家乡担任村支部书记带领乡亲致富的事迹被编写成大型现代丝弦剧《七品村官》,赞皇县丝弦剧团全体演职人员不辞劳苦、昼夜奋战,用20天的时间排出了这部催人泪下的优秀作品。《七品村官》初演即获得成功,许多观众称赞该剧题材选得好、剧情安排得好、演员演得好,是对党员干部教育的好教材。《七品村官》在全市各县区进行巡回演出,引起了强烈反响,被誉为“是继《朝阳沟》之后又一部农村现代好戏”。

    赞皇丝弦的第一代传承人封广亭已经去世,第二代传承人程永奇、景荫楼、吕国增也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而杨凤荣、石增辰作为第三代传人,五十多岁的年纪,也已经不年轻了。

   “程永奇、景荫楼、吕国增都是我的老师,我是在前辈们的精心培养下成长起来的。”被人称作“金嗓子”的杨凤荣说,自己不是科班出身,当时也并非因为喜欢丝弦才参加剧团的,但四十多年的演出生涯,让她从心里爱上了这门古老的艺术,逐渐形成了激情奔放、委婉悠扬、刚柔并济的唱法特点,成为团里的“台柱子”。“其实我们平时的排练、演出十分艰苦,大都在农村、山区,自己带着铺盖、粮食,自己做饭。一年在家的时间也就一个月,越是年节,越是我们忙的时候。”杨凤荣说,几十年来,剧团都是送戏上门,翻山越岭、打地铺、睡舞台是常有的事。一天开两箱、开三箱,有时甚至开四箱,忙的时候一天只能吃上一顿饭。“一个人饰演几个角、一天三场戏不卸妆,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我们好像就是为丝弦活的。”杨凤荣笑着说。

    和杨凤荣一样,剧团里的每一位演职员都与丝弦有着深厚的感情,不论老少,不论为它付出了多少。

    今年37岁的张彦杰毕业于石家庄市艺校,主攻武生,算是剧团的骨干、新生力量。他说,赞皇丝弦是赞皇的文化招牌,也是每个赞皇人的骄傲和自豪,“我们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它发扬光大,有好戏更要走出去。”“这个小伙子已经被任命为剧团的新团长,弘扬赞皇丝弦、让它重现辉煌,就要靠这些年轻人了。”张庆全说。

    “我有一个梦想,就是希望赞皇丝弦能够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杨凤荣说,为了这个梦想,她知道他们这一代人肩上的责任重大,“赞皇丝弦需要发扬光大,所以我会继续为老百姓唱戏、唱好戏,还要多带徒弟、带好徒弟,他们才是赞皇丝弦的希望。”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其他本地文化信息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